找到
8
篇与
绘图
相关的结果
-
【OriginPro】3步搞定冲积图——从数据到美化 引言:挣脱“孤岛分析”的枷锁,让数据讲述完整故事 在处理问卷数据时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基础信息题,比如性别、年龄、学历等。常规的做法是什么?为性别画一张饼图,为年龄段画一张柱状图,再为学历分布画一张条形图。每一张图表都清晰、准确,但它们共同描绘的,却是一幅幅彼此孤立的“数据快照”。 这种分析方式,我们不妨称之为 “孤岛分析(island analysis)”。它能告诉你样本中有多少男性、多少女性,也能告诉你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分布,但它无法回答那些更深层次、更具价值的关联性问题。我们知道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,但我们不清楚特定年龄段内的性别构成怎样;我们看到了高学历用户的比例,但他们究竟集中在哪些年龄段、性别是什么?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群体,比如“18–25 岁的本科女性”,构成了我们用户画像的核心主力?这些答案就隐藏在各个数据孤岛之间的“海域”里。 要探索这片海域,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导航工具。今天的主角——冲积图(Alluvial Diagram)——正是为此而生。它不仅仅是一种图表,更是一种 叙事可视化(narrative visualization) 工具。如果说传统图表是静态的快照,那么冲积图就是一部数据的“短片”。它能够直观展示数据在不同维度(如性别、年龄、学历)之间的 流动、分岔与汇合。 第一章:名词厘清:冲积图到底是什么?和桑基图有什么不同? 1.1 定义与核心用途 一句话定义: 冲积图(Alluvial Diagram)是多维分类数据的流向图(flow diagram),用于可视化不同分类维度下群体构成的变化与流动。可以把它想象成“多列堆叠条”之间用丝带相连,把交叉频数表翻译成直觉的视觉语言。 在问卷场景中,冲积图可清晰揭示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多对多映射,让我们一眼看出不同群体如何在各维度间重组,以及这些关联的强弱。 1.2 核心组件拆解 步骤/轴(Steps/Axes):图中垂直排列的各维度列,如“性别 / 年龄 / 学历”。 节点(Nodes):每个维度里的矩形色块,代表具体类别;高度与样本数(或权重)成正比。 流/连接线(Flows/Links):连接相邻维度节点的带状“丝带”;宽度代表同时具备两端属性的样本数量。 类比理解:把每个维度想成一道“闸门”,每个类别是闸门口的“槽位”,而“流”就是通过相邻闸门的水流——流越宽,说明穿过两道筛选的成员越多。 1.3 编者注:冲积图 (Alluvial) vs. 桑基图 (Sankey) 在可视化实践里,两者经常被混用。实操区分看两点:核心目的与布局约束。 桑基图(Sankey Diagram):其核心是追踪 “数量”(如能量、资金、用户流量)在某个系统或流程中的传递与转化。它的节点可以根据流程走向自由布局,甚至可以包含回路(Cycles)以表示反馈。 冲积图(Alluvial Diagram):其核心是展示“成员”(如受访者、客户)在不同分类维度的归属与重组。它的布局受到严格约束,所有节点必须沿代表不同维度的垂直轴对齐,且流向通常是单向的(从左至右)。 第二章:为冲积图准备“完美”数据 2.1 数据格式的核心要求:原始数据 (Raw Data) 这里我们使用的的数据格式是原始数据(Raw Data),而不是计数数据(Count Data)。 2.2 示例数据表 数据示例如下(每行代表一份问卷记录): 性别年龄学历男<18大专女18-25大学本科男26-30硕士研究生女≥31博士研究生第三章:从零到一——在 OriginPro 中绘制冲积图 本章将以 OriginPro 2025b 为例,详细介绍绘制步骤 3.1 导入数据与准备工作区 启动 OriginPro,你会看到一个默认工程(含工作簿 Book)。将第二章表格数据(含表头)粘贴到 A、B、C 列。 3.2 生成基础图表 将每列设为“类别列(Set as Categorical)”并自定义顺序 右键单击每个列的列标(如 A),选择 设置为:类别(Set as: Categorical)。此操作将告知 Origin 这些是分类数据。 双击表头下方的 类别(Categories) 标签行,勾选自定义类别(可增删并设定任意顺序),按分析节奏设定显示顺序(如年龄从小到大)。 选择“冲积图”作图 选中三列分类数据; 菜单:绘图 → 关系图,流程图→ 冲积图。 3.3 美化图片 打开 绘图细节(Plot Details) 对话框:双击图中任意节点/连线,或在右侧 对象管理器(Object Manager) 定位到当前图层。以下设置在 节点(Node)/ 连接线(Link)/ 标签(Label) 三处完成。 节点(Node) 边框颜色(Border Color):可设为“无(None)”,让视觉聚焦填充色。 填充颜色(Fill Color):点选“By Points”(按点)后有两种常用逻辑(见下节“节点配色里的两种逻辑”)。 节点间隙(Gap Between Nodes, %):设为 15 或 20,避免节点拥挤。 连接线(Link) 使用源节点的颜色 (Use source node's color):流的颜色与其起点一致,强调来源。 使用目标节点的颜色 (Use target node's color):流的颜色与其终点一致,强调去向。 从起点到目标的渐变色 (Gradient from source to target):视觉效果最丰富,能清晰展示流动的过程。本文推荐此项。 使用颜色列表 (Use color list):为每一条完整路径(从第一轴到最后一轴)赋予独立颜色,适合路径数量较少时使用。 标签(Label) 显示节点标签:勾选 名称和总数值 (Name and Total Value)。 总数值 (Total Value):可选择显示 计数 (Count) 或 百分比 (Percentage),后者更利于直观比较。 位置 (Position):选择 在节点的外部 (Outside of Node),并调整偏移量使其不与节点重叠。 相同位置的名称值(V):选择名称在前和总值单独摆放一行这样显示的较为美观。 尺寸与版面 若图形占满显示范围: 选项里将页面边距设为“页面”; 在图表空白处右键 → 调整图层至页面大小...(Fit Page to Layer),再设置合适比例(如 85%)。 节点配色里的两种逻辑(By Points) 当你在 节点(Node) 页将 颜色(Color) 设为 “按点(By Points)” 时,OriginPro 提供了两种核心的颜色映射逻辑,它们决定了“每个类别具体获得哪种颜色”: 索引(Indexing) 含义:指定某一列(如 Col(A),即“性别”列)作为颜色索引键。拥有相同类别值的节点(如所有“男”节点,无论在哪一轴)将稳定地映射到颜色列表中的同一种颜色。这对于保证跨图表颜色一致性至关重要。 适用:学术论文、系列报告中,需要确保“男/女”、“优/良/差”等核心分类在所有图表中颜色统一的场景。 增量(Increment) 含义:不关心类别的值,而是严格按照节点在图中的出现顺序,从当前颜色列表中依次取色。顺序或筛选条件一变,整体配色可能随之改变。 适用:一次性探索性分析,或希望图中每个节点颜色都独一无二以作区分的场景。 选择建议 追求一致性、可复现性 → 选 索引(Indexing)。 追求视觉多样性、顺序驱动 → 选 增量(Increment)。 写在最后 冲积图的价值不在“好看”,而在把多维分类关系讲清楚,帮助发现“跨维度的关键群体”。 怎样美化图片、选择怎样的数据表达,因人而异。关键是让图表服务于“问题的答案”。冲积图将我们从单变量的“孤岛分析”中解放出来,带入关联、流动、多维的视角,把复杂的交叉列表翻译成可读的故事线,清晰呈现群体在不同属性下的结构与变迁。 现在,你已经掌握了这项可视化技术。是时候打开你的问卷数据,告别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孤立的图表——让数据“流”起来,去讲述它背后的精彩故事。
-
【Origin Pro】一键做百分比堆叠条形图---以问卷数据为例 在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的时候,很多同学想先看看“量表每一题的选项分布”,但常卡在“怎么画既规范又好看”的图。下面我用 OriginPro 带你从 Excel 起步,做出横向 100% 堆叠条形图(李克特量表的经典呈现),并补上能直接进报告的关键统计指标与版式细节。 一、excel里面计算数据 磨刀不误砍柴工。在启动 OriginPro 之前,先在 Excel 准备一个结构清晰的数据矩阵,便于后续一键作图与检索。 1. 计算各个分数的分布表 在 Excel 先做一张 “分布表”(每题 1 行,列为 1–5 分): 题目1分数(非常不同意)2分数(不同意)3分数(一般)4分数(同意)5分数(非常同意)假设某题原始打分位于 B2:B51: 1分数:=COUNTIF(B2:B51,1)(2~5 分同理) N:=COUNT(B2:B51) 说明(本教程统一采用“频数→Origin 归一化”的流程) Excel 中仅保留各分值的频数(每行是计数)。在 Origin 里使用 100% 堆叠条形图模板,或在 绘图细节 (Plot Details) → 堆叠 (Stack) 勾选 归一化为百分比 (Normalize to Percent for Cumulative),即可自动将每行总和归一化为 100%。二、把数据带到 OriginPro:做横向 100% 堆叠条形 1. 数据导入与列属性设置 启动 OriginPro,新建一个工作簿 (Workbook)。 将 Excel “分布表”的题目列与 1–5 分频数列复制到 Origin 工作簿:A 列为题目文本,B–F 列为 1→5 的频数。 关键:右击 A 列列头 → 设置为类别列 (Set as Categorical)。这一步告诉 Origin 这里是分类标签,保持题目原顺序而不是按字母排。若需控制/共享分类顺序,可在列头右键进入 类别 (Categories) 对话框自定义或在多表之间共享。 2. 生成百分比堆叠条形图(横向) 在工作簿里按住 Ctrl,选中 A 列与 B–F 列。 菜单:绘图 (Plot) → 分类:柱状图/条形图/饼图 (Categorical: Bar, Pie, Area) → 100% 堆叠条形图 (100% Stacked Bar)。 若先建了普通 堆叠条形图 (Stacked Bar),可在 绘图细节 (Plot Details) → 堆叠 (Stack) 勾选 归一化为百分比 (Normalize to Percent for Cumulative) 变成 100%。 注意选择条形 (Bar) 模板族(横向),而非 柱形 (Column)(纵向)。 3. 精雕细琢:轴、网格线与图例 去掉堆叠连接线(常见瑕疵) 打开 绘图细节 (Plot Details) → 堆叠 (Stack),取消“显示堆叠连接线 (Show Connect Line on Stack Column/Bar)”。这样每条横条更干净。 配置 X 轴(水平轴)为百分比刻度 双击 X 轴进入 轴 (Axes) 对话框 → 刻度 (Scale): 在 主刻度 (Major Ticks) 中将 间隔 (By Increments) 设为 25;范围 (From/To) 设为 0 到 100。 切换到 刻度线标签 (Tick Labels) → 显示 (Display): 按因子除 (Divide by Factor) 填 0.01; 后缀 (Suffix) 填 %; 这样刻度即显示为 0%、25%、50%、75%、100%。 添加与美化网格线 在 轴 (Axes) → 网格 (Grids) 中,勾选 垂直 (Vertical) → 主网格线 (Major Grid Lines) → 显示 (Show); 适当将线条改为浅灰、细线型,增强读数对齐。 净化 Y 轴(题目轴) 在 轴 (Axes) → 左轴 (Left) 中,轴线与刻度线 (Axis Line and Ticks) 里将 主刻度 (Major Ticks)、次刻度 (Minor Ticks) 的 样式 (Style) 都设为 无 (None); 勾选 左右轴使用相同设置 (Same Options for Left and Right)(如有右轴)。 图例两种做法 快捷做法(推荐):选中图例,右击 图例 (Legend) → 文本颜色跟随图形 (Text Color Follows Plot),或将图例字体色设为 自动 (Auto),图例文字会自动与对应系列配色一致。 完全自定义:删除默认图例,用左侧 文本工具 (Text Tool) 新建文本框,逐行输入: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一般 同意 非常同意然后逐行选中文本,设置 字体颜色 (Font Color) 与相应系列颜色一致。若需精细排版,可在文本 属性 (Properties) 的 文本 (Text) 选项卡调整字体、行距与对齐。 小技巧:确保图例项顺序与堆叠顺序一致(例如从 1→5)。三、拓展分析:计算关键统计指标 图表提供直观分布,但发表/作业报告往往还需要“数字锚点”。以下皆可在 Excel 直接计算,并与图表并排展示。 均值 (Mean) — 集中趋势 公式:=AVERAGE(B2:B51) 标准差 (Standard Deviation) — 离散程度 公式:=STDEV.S(B2:B51)(样本标准差) Top-2 % 比例 — 正向倾向强度(如 5 点量表的 4+5) 加法:=[4%单元格] + [5%单元格] 或一式到位:=COUNTIF(B2:B51,">=4") / COUNT(B2:B51) 示例解读(示意): 题目1:均值 2.90(SD=1.46),整体偏中性;Top-2 Box 为 42.0%。 题目2:均值 3.24(SD=1.51),略偏积极;Top-2 Box 为 48.0%。 题目3:均值 3.24(SD=1.38),与题目2均值相同但更集中;Top-2 Box 为 42.0%。 … 排版建议(用于课程作业/论文附图) 主图:100% 堆叠横条(逐题分布,顺序与问卷一致)。 辅图:Top-2 Box 水平条形(按高→低排序,直接呈现“哪题更受认可”)。 表格:并列放 均值 / SD / Top-2,形成“看图得趋势、看表有数值”的双重证据链。 速查与常见坑 A 列设为类别列 (Set as Categorical) 才能保证题目顺序不被自动重排;必要时到 类别 (Categories) 对话框中自定义或共享顺序。 100% 堆叠一键实现:用 100% 堆叠条形图 (100% Stacked Bar) 模板,或在 绘图细节 (Plot Details) → 堆叠 (Stack) 勾 归一化为百分比 (Normalize to Percent for Cumulative)。 百分比坐标显示:轴 (Axes) → 刻度线标签 (Tick Labels) → 显示 (Display) 中设置 按因子除 (Divide by Factor)=0.01 和 后缀 (Suffix)=%。 图例色随系列:右击 图例 (Legend) → 文本颜色跟随图形 (Text Color Follows Plot)。 连接线清理:绘图细节 (Plot Details) → 堆叠 (Stack) 取消 显示堆叠连接线 (Show Connect Line on Stack Column/Bar)。
-
【OriginPro】快速绘制一个简单的仪表盘图 缘由 在之前进行NPS分析时,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绘制仪表盘图,但每次尝试的方式都太复杂了。今天,我在OriginPro中发现了一个模板,可以快速绘制仪表盘图。虽然这个模板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支持180°的仪表盘,且数值范围仅限于0-100,但毕竟能够满足基本需求,今天就来分享如何绘制。 步骤 下载模板 在OriginPro中,点击上方菜单工具(T) > 模板中心(T),然后搜索“仪表图”并下载。 准备数据 接下来,我们需要准备三列数据,数据格式如下: 分组名称分组占百分比指针所指数值 比如我设置了三个分组:低水平(0%-25%),中水平(25%-75%),高水平(75%-100%),指针指向80%。那么我的数据应该是这样的(注:只需输入数值,标题行只是为了帮助理解;“分组占百分比”总和一定要为100,否则图形会显示不准确): 分组名称分组占百分比指针所指数值低水平2580中水平50 高水平25 绘制仪表盘图 选择所有数据,点击 绘图 > 拓展模板 > 仪表盘图,就会自动生成仪表盘图。最终我的结果如下所示: image.png图片 点击此文本观看本文视频版
-
【OriginPro】一键局部放大 写在前面 在使用OriginPro进行局部放大时,以往的操作通常需要先点击放大按钮,再进行缩放,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繁琐。今天,我们采用一个插件实现一键局部放大,使操作更加简便高效! 步骤 下面是使用OriginPro实现快捷局部放大的详细步骤: 下载插件 打开OriginPro,在右侧点击“添加Apps”,然后搜索并下载安装 Zoomed Inset Plus 插件。 局部放大 点击插件后,指针会变成十字形,此时只需框选要放大的区域即可。 Pasted image 20250222183515图片 微调 可单击图像进行拖动,或双击图像打开“绘图细节”对话框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。 另外,还可以选中框选区域,在右上角修改背景颜色、边框大小等设置。 image.png图片 点击此文本观看本文视频版
-
【OriginPro】根据公式画图---可用做多元线性回归或者一元线性回归 缘由 在完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,仅用公式呈现结果会显得过于抽象以及单调。本文将通过OriginPro软件,手把手教你三种可视化函数的方法,并特别演示散点图与函数图的组合技巧。 基础可视化方法 方法一:函数图快速绘制法 操作路径:点击顶部菜单栏绘图>函数图>2D图 公式输入规范: 合并所有自变量为单一符号x,(如果有多个自变量x,只需统一输入x,不要输入x1、x2。软件语法限制) 示例:原公式y=0.217x₁+0.115x₂+0.416x₃+0.24x₄需改写为 y=0.217*x+0.115*x+0.416*x+0.24*x 参数设置建议: 点:是指绘制的点的数量(根据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,点可以构成线),点的数量越多,线就越平滑。 从和到代表x的取值范围 在这里我们绘制的是直线,点数为100,x的范围设置为0到10。;如果要绘制曲线,可以适当增加点数。 函数图参数设置图片 图像优化:点击确定后,图像就绘制完成了,最后只需对图像进行美化即可! Pasted image 20250219202811图片 方法2:列值设置法 自变量设置: 首先左键单击A(X),然后右键选择设置列值并输入范围和公式。 需要注意的是,Row(行)设置为i,而不是x。 从(F)到(T)表示设置自变量i的取值范围。实测F最小只能设置为0,表示设置点的数量。 Col则是设置自变量的具体值:最好为n*i(生成等差序列) 自变量列设置图片 因变量设置: 左键单击B(Y),然后右键选择设置列值并输入范围和公式。 这里的Row可以设置为自动,系统会根据自变量的范围自动匹配因变量的数量。 Col直接输入公式即可。需要注意的是,因为我们刚才设置了自变量在A列,所以这里的x应当输入为A。 因变量列设置图片 图表生成:全选数据后绘制折线图即可! 方法3:公式单元格快捷法 直接双击表格下面的F(x)单元格输入公式,具体要求与方法2相同。 特点:快速生成但默认点数较少(需手动调整时,右键列进入列属性修改) 公式单元格输入图片 高级应用:散点图与函数图叠加 一般散点+函数,是一元线性回归用的比较多,但大家想在多元里面画一个这样的图也是可以的。 导出函数数据:(注:如果你用方法2或者方法3已经有函数数据了,那么就不需要这一步,这一步只是为了方便一点点。) 在方法1中,绘制完成函数图后,双击图表,点击函数,然后更改函数设置。接着点击工作簿,就可以将函数数据导出到一个表格中。 数据导出设置图片 数据预处理: 将导出的数据(用于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)粘贴到OriginPro的表格中。此时,我们将自变量设置为Y,因变量设置为X(方便绘图)。 数据格式调整图片 创建基础散点图: 全选数据 > 绘图>基础2D图>散点图 点击最右边的交换XY按钮对齐坐标方向 坐标轴交换图片 添加函数图像: 右键点击空白区域,选择新图层(轴) > 无轴(关联XY轴的刻度和尺寸)(N)。 在图表窗口中选中“2”,右键点击图表绘制 图层管理界面图片 调整: 首先选择折线图,然后在上方窗口选择包含函数数据的表格,设置X和Y轴后点击“应用”确认。 如果不希望坐标轴变化,可以取消勾选“调整刻度”。 如果没有显示表格,可以点击显示(S)最右表箭头来显示工作簿。 图像合成效果图片 完成后,图表就绘制好了,接下来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美化和调整! 最后结果展示图片 点击此文本观看本文视频版